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闲”田变“良”田
建好“天府粮仓”一定要守好耕地红线,提高土壤肥力。2023年以来,仁寿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瘦改肥”“坡改梯”“小改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我们一方面要培肥地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水利设施、排水渠道、山坪塘等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仁寿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负责人周炯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是让土地硬件条件越来越好。
仁寿县腾赢量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切实享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红利”。
“我们实行农田高标准改造后,一是田块增大,耕作可以适应机械化;二是渠系改造,每一块田的水源都能充分保证;三是每块田的肥效增加,这让粮食产量也明显增加。”合作社副理事长赖永祥仔细地算过一笔账,“比如小麦收成,我们每亩地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0%。”
据悉,近两年,仁寿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9万多亩,有效实现了将“闲”田变“良”田。
向“新”要“质”
农机能上山收粮能烘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种好粮,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不够。如何为农户破解更多耕种和收获难题?仁寿也在思考、实践。向“新”要“质”,成为答案。
虽然该县地形以丘陵为主,但仁寿县积极与科研院校和农机企业合作,研发适合的小型机械并大力推广使用。
“我们合作社现在都是用机器收割小麦,平均每台机器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工。”腾赢量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琨介绍。
据统计,今年,仁寿县共投入150多台收割机,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10余万亩小麦的收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春末夏初时,全县雨天较多,在小麦收获的关键时期,却鲜有农户为小麦晾晒发愁。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烘干中心或种植大户享受优惠政策购买的一体化烘干设备让农户实现了“晾晒自由”。
向“新”要“质”,仁寿县要出了生产效率,要出了生产产值,这也让越来越多群众回乡种粮,成为有情怀、有实力的粮食生产“领头雁”;让不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到乡村,成为有思路、有设备的“新农人”。
蝴蝶翻飞,麦浪飘香。接下来,仁寿县还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产粮大县使命担当,破解丘陵地区粮食发展现实难题,继续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式,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金名片。